屋面瓦作及筑脊 屋面構(gòu)造除桁椽等結(jié)構(gòu)外,則為鋪瓦筑脊。前者屬諸木工,后者則逮水作。鋪瓦筑脊因殿庭廳堂規(guī)范之不同,而做法亦異。 瓦之仰置相疊連接成溝者,稱底瓦;復(fù)于兩底瓦上者稱蓋瓦。廳堂均用板瓦,殿庭須視進深及流水量,應(yīng)用大瓦,在弓面八寸左右者,考究者,其蓋瓦即用筒瓦。鋪瓦之法,用板瓦者,底瓦須大頭向上,蓋瓦須大頭向下,便于流水。底瓦于檐口處置滴水瓦,蓋瓦則置花邊,筒瓦則連有圓片之鉤頭瓦,即古之瓦當(dāng)。滴水瓦下端連有下垂之尖圓形瓦片,以便滴水,花邊下端連二寸余之邊緣,以封護瓦端空隙。凡花邊、滴水、鉤頭筒,均燒有花紋,亦可設(shè)計定造。 蓋瓦一列,稱為一愣,兩楞之距離稱豁。用于硬山邊楞為蓋瓦,用于屏風(fēng)墻者,邊楞為底瓦。屋面楞數(shù)之多少,視開間及瓦楞之大小而定。殿庭底瓦下,挨楞填以柴龍或人字木。 前后屋面合角于脊桁之上,其上筑脊,稱為正脊。惟回頂無正脊,僅用黃瓜環(huán)瓦以代之,覆于蓋底之上,瓦穹似黃瓜形,亦有蓋底之分,故前后屋面相合處成凹凸起伏之狀。其余各式廳堂,則于合角處筑攀脊,其面高出蓋瓦二、三寸,于其上筑正脊。 一、廳堂筑脊(圖版三十九):廳堂正脊分游脊、甘蔗、雌毛(亦名鴟尾)、紋頭、哺雞、哺龍諸式。游脊以瓦斜平鋪,簡陋過甚,不宜用于正房,甘蔗、雌毛、紋頭等,用于普通平房,廳堂多用哺雞,哺龍則用于寺宇之廳堂。 筑脊之法,隨各式而異,硬山于攀脊之端復(fù)花邊瓦,稱老瓦頭,瓦頭挑出墻外,與勒腳上下相齊。甘蔗脊則將瓦豎立排其上,稱為筑脊,兩端刷回紋,脊頂刷蓋頭灰,以防雨水。紋頭、雌毛、哺雞諸脊,其兩端以攀脊砌高,作鉤子頭,使脊端翹起,中部微凹而有致。脊之高者,則不用鉤子頭,于攀脊之上砌滾筒,滾筒用五寸或七寸筒,對合砌成,實以灰沙。其上砌方緣之線腳,凡一二路,厚約一寸,稱瓦條。砌二路瓦條者,其間約離寸余而凹進,稱交子縫。哺雞及哺龍脊,則以哺雞或哺龍置于筑脊之兩端,頭向外,后部用鐵片彎曲,外加粉刷,翹起如尾,其下以瓦設(shè)坐盤磚,置于瓦條之上。哺雞有閉口開口之分,閉口者用窯貨哺雞,斫去其嘴,粉涂閉口狀。哺雞頭上插鐵花者,稱鐵秀花哺雞。 正脊高度,隨脊式高低,自一尺至一尺八寸余。脊系磚瓦疊砌,脊高者,則須于幫脊木上,逐段直立旺脊木,殿庭則用鐵條貫竄之。哺雞及殿庭龍吻以內(nèi),俱貫植以柏樹之吻樁木,以防脊受風(fēng)雨而動搖。 歇山之廳堂,除正脊外,復(fù)傍山尖,依屋面斜坡,自脊起至戧根筑脊,稱為豎帶。豎帶筑于兩蓋瓦間,中心線對底瓦。豎帶以外為蓋瓦一愣,下砌飛磚二路,逐皮收進,其下為博風(fēng),系磚砌粉出,合角處作懸魚、如意等,此歇山山尖之外觀也。豎帶自戧根處,沿戧而下,下端至角飛椽或嫩戧頭,翹起兜轉(zhuǎn)如同半月狀者,謂之水戧。 豎帶做法先于兩蓋瓦上,用砌磚脊座,約高二寸,上用七寸筒或五寸筒對合砌成滾筒,上筑二路瓦條,覆蓋筒,外施粉刷,共高約一尺三寸至一尺五寸,厚約六寸。水戧高同豎帶,唯戧端逐漸減低。用水戧發(fā)戧者,則將戧座墊高六、七寸,作壺口形,然后逐皮挑出彎起,或兜轉(zhuǎn)作卷葉狀,水戧內(nèi)必須貫以木條或鐵條,戧端承以鐵板, 上端承戧頭彎起,其下端則堅釘戧角木骨上(插圖十一—四)。 二、殿庭筑脊:殿庭正脊兩端,置龍吻或魚龍吻,稱為龍吻脊(圖版四十,插圖十二—一)。龍吻分五套、七套、十三套,而正脊亦隨之而稱五套龍吻脊、七套龍吻脊等。正脊之高低,因系磚瓦疊砌,手法出入,難有精密之規(guī)定。下表所述僅其概略,復(fù)視殿庭之開間進深,隨勢審定,務(wù)使不卑不高,適合屋面斜勢。
間數(shù)
三開間 五開間 七開間 九開間 3.5尺—4尺 4尺—4.5尺 4.5尺—5尺 5尺以上 脊之構(gòu)造,就九套龍吻脊而言,下部為滾筒,用大毛筒做,直接砌蓋瓦上,不作攀脊,瓦底處流空,賴以減少風(fēng)力。滾筒上砌二路線,上為三寸宕,面平較瓦條縮進,以七兩磚砌,或用通脊,以減輕負重。三寸宕上為亮花筒,亮花筒兩面夾以瓦條,中以五寸筒對合砌成金錢、定勝等
形連續(xù)周繞,頗增美觀,亦因以減輕風(fēng)力,增加穩(wěn)固作用。亮花筒以上為字碑,以方磚鑲砌,可劃分數(shù)段。字碑以上,與下對稱,為亮花筒、三寸宕,三寸宕以上筑瓦條一路,上覆蓋筒。其高度自下而上,滾筒約七寸,二路線約三寸,三寸宕三寸,亮花筒七寸,字碑約一尺四寸,亮花筒七寸,三寸宕三寸,瓦條一寸,蓋筒四、五寸,共高約五尺。其余各式魚吻脊之高低,可上表之規(guī)定,以瓦條亮花筒字碑之取舍增減,隨宜伸縮。 豎帶(插圖十一—一,圖版四十)依殿庭之屋頂式樣而別。四合舍為四坡五脊,豎帶即位于二坡匯合之處。豎帶可分上下兩部,其上部之高就屋面斜度,其頂與正脊相平。其下端至老戧根上,減低而為水戧。豎帶構(gòu)造,亦以瓦磚疊砌,用九套龍吻脊者,其豎帶自底至面,可分為脊座、滾筒、二路線、三寸宕、二路線、亮花筒、瓦條、蓋筒,共高約三尺。但須依提棧及屋面坡度,而定其高低,可于瓦條空宕諸處伸縮之。豎帶下端,做花籃靠背,置天王。三寸宕下端靠背處,作回紋花飾,稱為縮率,天王以前將脊座、滾筒、二條線延長,上覆蓋筒,而成水戧。 水戧(插圖十一—二,圖版四十)形式為南方中國建筑之特征,其勢隨老嫩戧之曲度。戧端逐皮挑出上彎,輕聳。靈巧、曲勢優(yōu)美。水戧構(gòu)造,下為戧座,上為滾筒,二路線,蓋筒。戧端自摘檐板合角處,前旁滴水之上與戧成正角,置五寸瓦筒,稱老鼠瓦,下承以拐子釘,釘于嫩戧尖上。上就戧座處盡頭置鉤頭筒,稱御貓瓦,或稱蟹臍瓦。其上以滾筒之端,作葫蘆形之曲勢,稱太監(jiān)瓦。其上以瓦條逐皮伸出,稱四敘瓦。再上為鉤頭獅。戧背置走獅,坐獅以為裝飾,其數(shù)成單,以戧之長度而定,普通或三或五,頗覺疏朗有致。 歇山式(圖版四十)之龍吻脊及豎帶之構(gòu)造,同四合舍,惟豎帶沿屋面直下,過老戧根,其端設(shè)花籃靠背,坐天王。豎帶外側(cè)將鉤頭筒,滴水瓦排列于博風(fēng)板之上,稱為排山,排山合角處,于吻座之下,當(dāng)中設(shè)鉤頭瓦。 歇山屋頂之水戧成四十五度,接于豎帶下端,花籃靠背之后。戧根高同豎帶,其相接處,飾以獸頭,作張口狀,稱為吞頭。戧之半作花籃靠背,上置坐獅,戧旁亦作縮率裝飾,坐獅以前,水戧構(gòu)造一如四合舍。 歇山側(cè)面,沿落翼屋面上部,與水戧成45°相連之脊稱趕宕脊(插圖十一—三, 圖版四十)。脊之中央,作八字宕,隱入博風(fēng)板之內(nèi)。 殿庭硬山,亦作豎帶,其制同歇山。豎帶下端止于步柱之上,見插圖七—五。 重檐筑脊,其上層與單檐相同。其下層椽頭架承椽枋上,離枋尺許,繞屋筑趕宕脊。脊高約二尺,分脊座、滾筒、二路線、亮花筒及蓋筒,與下層水戧相連,成45°。 水戧根高同趕宕脊,戧之中設(shè)靠背座獅,獅前發(fā)戧之制,與上層相同。 水戧潑水與垂直成25°角,自嫩戧尖至鉤頭獅,斜長同界深,或視材料及環(huán)境而伸縮之。務(wù)以堅實不易損壞為主。 三、廳堂筑脊配料及各項名稱及數(shù)目。按開間一丈用數(shù): (一)幫脊木:無滾筒不用。 (二)旺脊木:脊低不用。 (三)人字木:分楞挨底瓦,九寸一豁。減瓦條不用,柴扎挨楞,人字木為底瓦間,蓋瓦下之分楞木條,以人字形短木固定之。 (四)大灰:領(lǐng)頭用一擔(dān),太沙二挽。砌瓦條一路,灰十五斤,沙二斗半。 (五)砌攀脊:灰五十斤,沙一挽(挽為藤制盛器,似大笆斗,容五斗)。 (六)金市沙:瓦條用十斤,攀脊二十斤。 (七)領(lǐng)頭灰(即底層灰):三十斤,行者用泥五擔(dān)。 (八)攀脊瓦:三十四塊,不論行市(即次貨或好貨)要用,無脊不用。 (九)瓦條:五路,每一路十七塊,對剖二面用,鴟尾脊全減。 (十)筑脊瓦:一百六十六塊,鴟尾同。 (十一)游脊:用瓦五十塊,攀脊同。 (十二)滾筒瓦:用五寸筒四十塊;用七寸筒二十八塊,鴟尾脊全減。 (十三)城磚:掛筒用八十塊。瓦條捺腳,十四塊一路,鴟尾全減。 (十四)哺雞:一對,鴟尾脊不同,用滴水二塊。 (十五)吻樁木:用柏樹二根,鴟尾脊不同。 (十六)鐵秀花:四枝,非廳不用。 (十七)柴龍:一面十一條,二面二十四條,極行不用,扎柴梗楞,一愣二斤(稻草扎成之長束稱柴龍,分楞加固用,功同人字木)。 (十八)方磚坐盤:二塊,無哺雞不用。 (十九)拓瓦條:一路兩面用紙筋一桶(拓即粉刷涂塑之謂)。 (二十)拓攀脊:用紙筋四桶(紙筋粉刷用,為石灰漿與粗草紙纖維化合之膠泥)。 (二十一)拓蓋頭灰:用紙筋一桶。 (二十二)拓風(fēng)檔:用紙筋二桶(風(fēng)檔系正脊下,底瓦上端所留之空檔,以減少風(fēng)壓,即北方之正當(dāng)溝部分)。 (二十三)拓哺雞:一只用紙筋一桶。 (二十四)拓瓦頭:每十二個用紙筋一桶。 (二十五)拓滾筒:用紙筋五桶。 (二十六)滾筒瓦條:用細灰三斗。 (二十七)一路瓦條:用細灰三升。 (二十八)鴟尾脊:用細灰一斗半。 (二十九)滾筒五路瓦條:用煤膠二斤半。 (三十)鴟尾脊:用煤膠一斤。 (三十一)田泥:領(lǐng)頭即底層,減灰用泥半船,即十擔(dān)。底蓋瓦,減灰用一船,即二十擔(dān)。 (三十二)底蓋瓦:扯出二寸,每方一千三百七十塊。篤灰(即擲涂灰砂)一丈見方,扯厚一寸五分,用三擔(dān)。 (三十三)上望磚:用煤一方。煤一斤用細灰一頭,灰砂一桶(按:鋪望磚,即將望磚朝下,正面刷白,邊緣刷黑)。 四、做脊用灰與紙筋數(shù)目表: 五、做脊配料各項物件: (一)龍筋(即于攀脊內(nèi)橫置方木料一根,兩端連系吻樁木及旺脊木,稱龍筋,加固用)。用筒瓦每丈十一塊,內(nèi)十骨子。 (二)千斤磚:用五斤磚,高六寸,每楞一個,蓋在正脊風(fēng)檔上部,支承正脊。 (三)烏鵲磚(將磚截角,形如烏鵲,在正脊下鉤承第一張筒瓦用):用單城磚,每楞一個。
附注:劃灰(即分楞底灰)一楞兩桶,用泥減一桶。合蓋瓦一楞一桶,合瓦檔攀脊一楞一桶,用泥減半桶。砌滾筒一楞半桶,紙筋半桶。劃灰滾筒瓦條五路,共用太灰砂五桶半。一楞攀脊瓦檔滾筒瓦條,共用紙筋二桶。 假如開間五十楞,共用灰砂二百七十五桶,紙筋共一百桶。
(四)掛筒骨子:用七兩磚,砌三皮,每丈十八塊。 (五)滾筒瓦:用毛筒,每丈九塊。 (六)過脊枋(即正脊字碑部分):用尺六方磚,每丈七塊。 (七)瓦條:用八六(八六為望磚名,見十二章)。 (八)望磚:每丈十三塊。 (九)交子縫(即砌二路瓦條時,中間距離寸余之凹進部分):用城磚每丈十六塊。
(十)亮花筒:用五寸筒二套,每丈八十塊。 (十一)大號通脊(通脊系燒土脊見下章):每丈十三個。用五斤磚砌亦可。 (十二)字碑:用來大方磚,內(nèi)旺脊釘一只(旺脊釘系長釘,插于脊內(nèi),加固用)。 (十三)三寸宕:用七兩磚二皮,每丈十二塊。 (十四)蓋筒:用大毛筒瓦九塊。 (十五)龍吻鐵塔:一百只。 (十六)龍須:二枝。 (十七)鐵叉:二把,插于龍吻上。 (十八)龍吻脊頭:有九套、七套、五套、三套之分。內(nèi)中空處裝吻樁木,及粟木炭一擔(dān)。 (十九)坐盤(即吻座):用半斤二塊,尺六方磚一塊,對開千斤磚一塊。 (二十)豎帶:用虎面鐵鏈條,每條十斤?;蚣娱L加重。天王刀四把。 (二十一)戧角:用鐵條走獅釘和拐子釘。 (二十二)排山:鉤頭滴水,每面二百塊。磚博風(fēng),加方磚起腳。攀脊墻磚,五千塊。 (二十三)攀脊:用萬年圈木,挨楞幫脊木。 (二十四)鐵戧挑:戧端用,長一丈,或一丈二尺,每長一尺,重一斤。 (二十五)旺脊釘:長七尺,或八尺,每尺重一斤半,或二斤,每間四只,功同旺脊木,但較堅牢。 (二十六)萬年圈(系鐵制,備修理時系繩索腳手之用):每只三十斤。 (二十七)檐人釘(檐人即北方之丁帽子):一愣一只,每只重五兩。 (二十八)拐子釘:嫩戧頭,每只十二兩。 (二十九)荷葉釘:尾如荷葉狀,釘子提棧陡時之筒瓦上,一愣二只,進深三只,每只重半斤。 (三十)戧根釘:每二只長二尺五寸,每只重二斤半。 (三十一)椽釘:用扒頭釘,每間用一擔(dān)。 (三十二)馬口連釘(即騎馬釘):架梁鋪望板均用,每丈見方,四百只。 (三十三)眠椽飛椽釘:用小扒頭釘。 (三十四)摘椽板:用鐵塔長三寸。 (三十五)龍吻:用搭一百只,須二只,叉二把。 六、做脊動手: (一)領(lǐng)頭灰分楞:其名即劃灰,按旺脊釘、萬年圈、鋪底瓦。(二)架人字木。(三)挨楞。(四)柴龍。(五)蟹臍瓦:用筒瓦做。 七、豎帶動手: (一)篤灰(篤吳語意即拋擲,此處作鋪灰解):豎帶脊至上廊。(二)龍筋:即攀脊,用筒瓦,木骨子。(三)戧角:依照木戧長短。(四)瓦條。(五)花筒瓦。(六)劃灰分楞。(七)鋪蓋底瓦。(八)蓋筒瓦:木骨子。(九)捧滴檐頭。(十)滴水。(十一)螳螂肚:豎帶下端花籃座下,瓦楞間螳螂肚形之飾物,即北方之托泥當(dāng)溝。(十二)鉤頭。(十三)太監(jiān)帽。(十四)思直瓦即四敘瓦,其形似朝板,故亦名朝板瓦。(十五) 鉤頭獅。(十六)分楞用筒瓦蓋:一豁一尺。(十七)板瓦蓋:一豁九寸二分。(十八)廳堂板瓦蓋:一豁九寸。 以上十六、十七、十八三項,為瓦楞分豁。 (十九)筒瓦蓋(指蓋瓦采用筒瓦):先蓋瓦后做脊。(二十)板瓦蓋:先做脊后蓋瓦(蓋瓦為板瓦)。(二十一)分椽豁:殿宇一豁八寸或八寸半,廳堂一豁七寸半或八寸。 八、做脊蓋瓦擇料和次序: (一)先備瓦料。(二)選瓦長短端正:記字號之。(三)做灰蓋瓦。(四)做脊料須端正。(五)打紙筋。(六)砌脊戧。(七)砌豎帶。(八)拓紙筋,(九)蓋筒瓦:先蓋瓦,后做脊。(十)戧豎帶:灰要干透結(jié)實,然后上屋砌脊。
不知道有木有用,前兩天剛看到的,希望對你有幫助!{:soso_e113:}{:soso_e113:}{:soso_e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