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注冊,結(jié)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讓你輕松玩轉(zhuǎn)社區(qū)。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加入SketchUp吧!

x
廢話不多說,歡迎拍磚。。。 1 項目概況
項目基地位于廣州市海珠區(qū)小洲村,南臨小洲路及廣州市瀛洲生態(tài)公園?;噩F(xiàn)狀為果園,有河涌從西面及北面流經(jīng)。項目所在村落極富嶺南水鄉(xiāng)特色,為書畫愛好者流連忘返之地,有廣州“畫家村”之美譽。本項目擬開發(fā)為小洲村群眾藝術館(簡稱群藝館),主要提供書畫展覽、交流、創(chuàng)作、研究及一部分村民活動、休閑、餐飲功能,為小洲村村民及書畫愛好者營造一個環(huán)境優(yōu)美、富有嶺南特色的活動場所。
2 設計內(nèi)容
1)書畫展覽部分
書畫展廳(方便管理,考慮分間設置):800-1000M2;
展品倉庫:100-150 M2;
2)交流部分
120人座報告廳(1個):150-180 M2;
3)創(chuàng)作研究部分:
大創(chuàng)作室(2-3間):150-250 M2;
小創(chuàng)作室(含衛(wèi)生間、休息室,20間):1500 M2;
4)村民活動部分
曲藝活動室(2間):200-300 M2;
小型活動室(6間):250-280 M2;
5)餐飲部分
餐廳:500 M2;
茶室:200 M2;
廚房:面積若干
6)其他
門廳、走廊、衛(wèi)生間、管理辦公(2-3間):面積若干
設計理念:
1.
嶺南水鄉(xiāng)的隱喻
小洲村最大的特點是由水網(wǎng)系統(tǒng)形成的水岸體系,人們常利用船只在河涌上對外進行 交通運輸,對于小洲村居民來說河涌和水系更是關系到日常生活的重要命脈。
小洲的水系形態(tài)具有豐富而復雜的自然形態(tài),河道迂回曲折,時離時合,縱橫交錯,這種由曲折形態(tài)形成的河岸也構成了嶺南水鄉(xiāng)的基本要素。
設計基地旁邊有一條小洲村的河涌蜿蜒流過,其迂回彎曲的形態(tài)所包含的隱喻給予了我啟發(fā),從而通過提取其獨特的形態(tài)特征來形成對方案的初步構思。
通過對曲折的水流系統(tǒng)所隱喻的信息進行提取,從而推敲生成出“曲折”的建 筑形態(tài)。相對于兩邊傳統(tǒng)民居的對比,這種新生的 建筑形態(tài)顯得更有朝氣與富有沖擊力。
2.
小洲村落歷史的沿襲——礫石
在對小洲村另外一方面的調(diào)查可以知道,小洲村所蘊涵的歷史氣息是非常濃郁的,無論是從遺留下來的建筑遺址或是人文氣氛方面都能深深的感受到其中富含獨特而深邃的嶺南色彩。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這種歷史韻味卻慢慢的被人們所遺忘,于是我構思是尋找一種新形態(tài)的建筑載體來承載歷史。而這種載體形態(tài)則是——礫石。
礫石指的是風化巖石經(jīng)過水流長期搬運打磨而誕生的一種石料。常見于江河湖海臨近水源的位置。反觀于小洲村百年以來依靠著河流生活,這種生活方式延續(xù)下來形成的歷史底蘊是與其脫離不了的。
小洲村落歷史沉淀宛如河邊的一顆礫石,不斷經(jīng)過水流、人文和時代的洪流被沖刷搬運形成棱角分明,粗糙而光滑的痕跡就如小洲村那漫長的歷史記載。于是小洲的歷史沿襲則通過一種新的——礫石的形態(tài)進行體現(xiàn)。
空間與形態(tài)的重構
在經(jīng)過對小洲村環(huán)境狀況與歷史特點的分析和推理下,得出了兩條清晰的軸線,一條為環(huán)境水域的空間軸線,另一條為過去與現(xiàn)在交融的時間軸線。我的設計理念則是通過一種新的空間形式將兩條不同的軸線匯聚于一個空間點上。
通過抽象化概念所形成代表空間軸線的“河流”與代表時間軸線的“礫石”進行重構。從而對小洲村現(xiàn)有固步自封的現(xiàn)狀與外界社會的高速發(fā)展所形成矛盾而混亂的狀況進行完全的打破,而重新構筑起一種新的空間序列。
A-00背景調(diào)查.jpg (203.82 KB, 下載次數(shù): 5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1-6-25 02:06 上傳
A-01區(qū)位環(huán)境1.jpg (334.02 KB, 下載次數(shù): 6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1-6-25 02:06 上傳
A-02周邊環(huán)境.jpg (341.28 KB, 下載次數(shù): 6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1-6-25 02:06 上傳
A-03水系形態(tài).jpg (404.43 KB, 下載次數(shù): 4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1-6-25 02:06 上傳
A-04村落形態(tài).jpg (373.24 KB, 下載次數(shù): 4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1-6-25 02:06 上傳
A-05歷史特色.jpg (349.7 KB, 下載次數(shù): 4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1-6-25 02:06 上傳
A-06人文氣息.jpg (328.24 KB, 下載次數(shù): 5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1-6-25 02:07 上傳
A-07設計目標.jpg (358.05 KB, 下載次數(shù): 4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1-6-25 02:06 上傳
B-01水鄉(xiāng)隱喻.jpg (301.05 KB, 下載次數(shù): 6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3
2011-6-22 20:19 上傳
B-02礫石概念.jpg (336.82 KB, 下載次數(shù): 6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4
2011-6-22 20:19 上傳
B-03形態(tài)重構.jpg (369.3 KB, 下載次數(shù): 6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5
2011-6-22 20:19 上傳
B-04方案演化.jpg (279.64 KB, 下載次數(shù): 6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6
2011-6-22 20:19 上傳
C-01鳥瞰圖.jpg (353 KB, 下載次數(shù): 5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7
2011-6-22 20:20 上傳
C-02透視圖.jpg (342.28 KB, 下載次數(shù): 6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8
2011-6-22 20:20 上傳
C-03總平面圖.jpg (322.8 KB, 下載次數(shù): 6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9
2011-6-22 20:20 上傳
C-04功能分區(qū)圖.jpg (271.11 KB, 下載次數(shù): 5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10
2011-6-22 20:20 上傳
C-06景觀分析圖.jpg (260.39 KB, 下載次數(shù): 6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11
2011-6-22 20:20 上傳
C-07節(jié)點透視圖.jpg (268.66 KB, 下載次數(shù): 6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12
2011-6-22 20:20 上傳
D-01空間結(jié)構.jpg (351.86 KB, 下載次數(shù): 66)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13
2011-6-22 20:20 上傳
D-02開放空間.jpg (292.55 KB, 下載次數(shù): 5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14
2011-6-22 20:20 上傳
D-03臨水空間.jpg (307.46 KB, 下載次數(shù): 5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15
2011-6-22 20:20 上傳
D-04臨水空間2.jpg (262.28 KB, 下載次數(shù): 6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16
2011-6-22 20:20 上傳
D-05交往空間.jpg (319.25 KB, 下載次數(shù): 6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17
2011-6-22 20:20 上傳
D-06交往空間2.jpg (287.06 KB, 下載次數(shù): 6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18
2011-6-22 20:21 上傳
D-07造型特色.jpg (256.83 KB, 下載次數(shù): 5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19
2011-6-22 20:21 上傳
D-08造型特色2.jpg (261.65 KB, 下載次數(shù): 5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
2011-6-22 20:21 上傳
D-09現(xiàn)代元素.jpg (283.64 KB, 下載次數(shù): 6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1
2011-6-22 20:21 上傳
E-01立面圖.jpg (286.1 KB, 下載次數(shù): 6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2
2011-6-22 20:21 上傳
空間結(jié)構——開放空間 在對空間結(jié)構的思考上,相對于嶺南建筑傳統(tǒng)的內(nèi)斂與含蓄,我更多希望通過一種新 的開放空間的形式來對傳統(tǒng)進行新的解讀,因此在設計上更注重公共空間的營造,由于群藝館的功能不像一般建筑那么單一,有游客的游覽;村民的活動;畫家的創(chuàng)作等,這不單單是存在一個建筑體快或內(nèi)部之中,而是通過不同空間序列進行組織。各種不同人群的交流 也必定相互之間會產(chǎn)生形式互動,這種空間特色必定是視野開闊、流動性好,而且與外界的溝通交流暢通,形成開放的空間感受。
(PS:發(fā)帖子真不好操作,圖片順序都錯了,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