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20130722141815_2405.jpg (38.72 KB, 下載次數(shù):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6-3-1 14:15 上傳
現(xiàn)在,許多城市為了提高城市品位,讓城市更加宜居,越來越重視生態(tài)建設。湖泊水網(wǎng)、親水走廊、創(chuàng)意 雕塑、大型 廣場、江灘夜景等遍地開花。然而,在建設的過程中,一些地方“為建而建”,造成了自然 景觀不“自然”,對市民缺乏親近感、親和力,不僅審美效果大打折扣,也背離了城市建設的初衷。 中國文化歷來講求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宋代藝術家郭熙說“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笨尚?、可望、可游、可居,正是闡明了山水與人的重要關系。城市與自然共生共存,真正的以人為本,首先必須讓自然景觀貼近人的生活。今天的城市建設和 規(guī)劃,要使自然賦予城市以鮮活的靈氣,表達城市個性和魅力,在讓天更藍水更清,讓城市更加美麗的同時,打開城市中的人與自然親近的入口,使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能夠觸手可及,融于市民的生活之中――這些都是我們所不能回避的人性化要求。 城市首先是人居住的地方,親近自然是人的天性,市民不僅希望自己生活的家園更加美麗,也希望能與美麗的景觀更加親近。一個有品位有魅力的城市,必然注重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將自然引入生活,解除工業(yè)化帶來的對自然的圍困和遮蔽。這就需要從市民的需要出發(fā),以人本的眼光謀劃城市規(guī)劃和城市景觀設計,科學合理地發(fā)揮自然 資源的作用。 世界上不少宜居城市的顯著之處,就在于隨處可見自然開放的空間,能夠讓人從容徜徉、自由嬉戲,而不是雕刻精巧卻讓人難以親近的“綠色祭壇”。一座山,一湖水,一片林蔭,如果只能被參觀游覽,不能成為人生活場景的一部分,那么,山再青,水再清,種植再多的 樹木,也只是裝點城市的盆景,也只是供人觀看的展示品。如果人的生活讓位于景觀展示,既讓生存空間受到擠壓,也無益于心靈的安逸,反而會讓市民對于他們生活的城市感到疏離。 要讓人與自然更親近,就要在城市自然資源的規(guī)劃和改造中,讓更多的市民參與其中。城市設計為了人,設計城市依靠人,人的需要是現(xiàn)代城市建設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是建設現(xiàn)代城市的歸宿。要把城市建設成為人們樂于生活、樂于到訪的地方,就必須讓城市中的自然景觀更多地體現(xiàn)出市民的意愿,增強他們對城市風景的認同感,使城市不僅具有物質的、外感的形象和表面的色彩,更包括豐富的、人性化的生活內涵。 建筑學家漢寶德說“一座富于人性的公共建筑,要使來訪的市民感到親切,感到被熱心接納,它不能有絲毫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令來訪者感到壓抑,或使路過的市民產(chǎn)生被排拒感?!币粋€有品質的城市,可以讓人詩意地棲居,自然而然地享受自然景觀,既有視覺的享受,更有心靈的愉悅:一個宜居的城市應該既有城市的宏偉氣魄和壯麗圖景,更有使用者與自然的身心契合。這樣,城市品質才會得到真正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