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高差創(chuàng)造空間 高度的改變,就是從一個高度到另一個高度,形成邊界。抬高一塊面使之高于環(huán)境,"提升"了它的意義使抬高的區(qū)域有外向感、歸屬感和開放感。 在 公園景觀設計中,我們可以將園路旁的草坪抬高,使人產生一種微妙的平衡感和隔離感,加強公園景觀的空間性。這樣場地就有了獨立性,標志出其差異性,潛在的使用功能不同,但是它和環(huán)境的聯(lián)系感、歸屬感仍然很強。 2、種植改變地貌的空間營造 增加種植能使面積小且地貌普通的區(qū)域看起來有不同的空間感。如果使用適當的 樹種,梯狀種植的 植物能使地貌看起來抬高或降低,即種植能增強或減弱地勢。此外,在地貌頂部種植高或半高的樹木會看起來更靈動,能從樹下空隙看出去,真實的地貌可以保留下來。但是順著 地形種植封閉的植物組團的話,會提升整個地形,使地貌看起來更"龐大",地貌的本來的面目不能再分別出來。 因此,我們在設計時,盡量保持地貌的本來面目,在地貌頂部種植半高的樹木,使空間更加靈動。
20160810143142_9558.jpg (72.33 KB, 下載次數: 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7-4-14 15:32 上傳
3、樹木作為公園路標的空間營造 樹木是景觀 建筑里最常見的單體。成排的樹木可以明確地限定出道路的方向,單體或成組的樹則可以表明節(jié)點的位置。使用雙排林蔭道,能形成類似廊柱或者拱廊的空間形態(tài)。廊柱會激發(fā)一種近乎莊嚴的情緒,因而創(chuàng)造出更有"公共性"特征的空間,當樹冠寬度足夠大時會產生貼近天空的拱廊空間。此外,選擇適當的樹種,由此形成的拱廊空間會有更細微的氣氛差別,如敞亮或是幽暗,光點或是暗斑的區(qū)域等等,從而營造一個安靜、安全、私密的空間。 因此在設計時,應給大量修整的樹木以適當空間,大樹以其巨大的體量及枝干界定和圍合空間,在營造自然氛圍方面比草地更勝一籌。 4、公共設施在公園的空間營造 人的各種行為 活動要求有相應的領域,需要有私密性、半私密性、公共性及半公共性空間構成的體系。如果在一個空曠的大 廣場上,面臨著這個完全開敞的公共空間,而找不到可以稍微安靜地休息或者與朋友閑聊的半公共或者半私密的空間,人們會感到索然無味。 因此,我們在設計時,應盡量創(chuàng)造半公共或者半私密空間,設置茶座、廊架、花臺座 椅等設施。 5、中國傳統(tǒng)景觀手法在公園景觀中的空間營造 空間對比。采取欲揚先抑、欲露先藏的手法營造公園空間,造成形態(tài)上的變化。例如在公園入口出,由于場地狹長的限制,我們精心組織入口小空間到主要景區(qū)空間,使公園入口狹窄到主景時的空間豁然開朗,把人從入口導入園內主要景區(qū),使人順著一定的方向與途徑發(fā)現景之所在。 露與藏。露則淺,藏則深,為了避免淺露而求意境深邃我們宜采用欲顯而隱或欲露而藏的手法把某些精彩的景藏于偏僻幽深之處。例如在公園內設計一個樓閣,把其藏于石林從中,松柏遮天,僅樓的一角顯露在外,既暗示出樓的所在,又含蓄、耐人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