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區(qū)、 公園、 植物園中道路除了集散、組織 交通外,主要起到導游作用。園路的寬窄、線路乃至高低起伏都是根據(jù)園景中 地形以及各景區(qū)相互聯(lián)系的要求來設計的。通常來講,園路的曲線都很自然流暢,兩旁的植物配植及 小品也宜自然多變,不拘一格。游人漫步其上,遠近各景可構成一幅連續(xù)的動態(tài)畫卷,具有步移景異的效果。
20160816142758_6062.jpg (90.91 KB, 下載次數(shù):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7-4-26 16:18 上傳
1.主路旁植物配植 主路是溝通各 活動區(qū)的主要道路,往往設計成環(huán)路,寬3-5m,游人量大。 平坦筆直的主路兩旁常用規(guī)則式配植。最好植以觀花喬木,并以花 灌木作下木,豐富園內(nèi)色彩。主路前方有漂亮的 建筑作對景時,兩旁植物可密植,使道路成為一條勇道,以突出建筑主景,人口處也常常為規(guī)則式配植,可以強調(diào)氣氛。蜿蜒曲折的園路,不宜成排成行,而以自然式配植為宜,沿路的植物 景觀在視覺上應有擋有敞,有疏有密,有高有低。景觀上有草坪、花地、灌叢、 樹叢、孤立樹,甚至水面。山坡、建筑小品等不斷變化。 2.次路與小路旁植物配植 次路是園中各區(qū)內(nèi)的主要道路,-般寬2-3m,小路則是供游人漫步在于靜的休息區(qū)中,通常寬僅1-1.5m。次路和小路兩旁的種植可更靈活多樣,由于路窄,有的只需在路的一旁種植喬、灌木,就可達到既遮蔭又賞花的效果,如廣州中山大學的小路,只在一旁種植小葉榕和扶桑。有的利用諸如木繡球、臺灣相思、夾竹桃等具有拱形枝條等大灌木或小喬木,植于路邊,形成拱道,游人穿行其下,富具野趣,有的植成復層混交群落,則感到非常幽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