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0_141213_027.jpeg (164.86 KB, 下載次數(shù):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1-10 14:22 上傳
山陰蘭亭的茂林修竹仍在,
若耶溪畔的浣紗西子猶見。
春波橋下還為陸游驚鴻照影,
百草園中尚存魯迅童年玩趣。
20211110_141213_028.jpeg (252.35 KB, 下載次數(shù):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1-10 14:22 上傳
20211110_141213_029.jpeg (283.61 KB, 下載次數(shù):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1-10 14:22 上傳
當設計師將如此的時間與人文線索收攏筆下,
用自然靜謐包裹雅正空間,
再利用光影刻度將時間凝固保存,
讓它們與空間中的藝術品一起回溯自然、出入古今。
人在其中,如浸歷史的詩,如觸當代的云,如沐湖面的風,
任這般湖山意境交織出大道由心的從容,
讓當代的名人雅士能與先賢俊秀談笑風生天地清。
20211110_141213_030.jpeg (360.99 KB, 下載次數(shù):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1-10 14:22 上傳
紹興,一座才人輩出、雅望賢重之地。王羲之在蘭亭留下天下第一行書,陸游在沈園寫下自古傷心挽歌,魯迅則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中上演著那段我們必得在課本中重溫的童趣舊事……這座古城的風骨總是如此雅靜,它的故事也一貫綿長。
于是,我們踏著這般從容的步子,仿佛穿越時空的門洞,就這樣步入了宋詞般幽深的庭院:
苔地如茵、草木扶疏,姿態(tài)靜美的樹木仿佛洋溢著生命力的綠色雕塑,屏蔽掉塵世的喧囂,教人如入自然謐境,言語和腳步都不自覺變得輕、靜起來。
20211110_141213_032.jpeg (173.87 KB, 下載次數(shù):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1-10 14:22 上傳
在這般滴翠的綠意中,掩映著一座與庭院共生的“閣子”,由深灰色格柵圍構起的建筑去掉一切多余,被抽象為最簡凈的線條和空間,摒棄矯飾反得一種純粹的哲思,這樣的空間精神也讓人自然生出返觀內(nèi)省的安靜。
20211110_141213_033.jpeg (58.2 KB, 下載次數(shù):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1-10 14:22 上傳
20211110_141213_034.jpeg (40.26 KB, 下載次數(shù):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1-10 14:22 上傳
△大幅藝術裝置與水景石前后呼應
因為心靜下來,感知與思考也被無限放大,于是使用透光障子的天花將自然光引化為“光陰的故事”——古人說時間是光陰,這其中已然含有明暗交替的空間感。
再加上庭院里通過格柵透入的自然光,這個空間竟然又將時間凝固了。
身在其中,不論是靜立或徜徉,都如在閱讀歷史的詩,觸摸當代的云,浴沐湖面的風,是五感交織的神游。
20211110_141213_035.jpeg (33.37 KB, 下載次數(shù):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1-10 14:22 上傳
20211110_141213_036.jpeg (208.12 KB, 下載次數(shù):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1-10 14:22 上傳
而靜謐的深灰色統(tǒng)一了這個空間的基調(diào),不論是深灰色石材的自然肌理,還是深灰色木質(zhì)紋理的自然觸感,再加上通過障子“過濾”的天頂光與經(jīng)過格柵“鏤雕”的庭院光的加持,整個空間呈現(xiàn)出一種明滅幽玄的妙境。
20211110_141213_037.jpeg (47.5 KB, 下載次數(shù):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1-10 14:22 上傳
20211110_141213_038.jpeg (40.4 KB, 下載次數(shù):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1-10 14:22 上傳
正面墻上的亞光砂金色藝術裝置則如一件巨幅的金箔書法作品。
而前景處一棵造型窈裊的松樹盆景則為這份當下的力量注入一縷高古的幽邃,配合著兩尊自然隨形的石臺水景,有風過處漣漪跌蕩,讓人的心也隨之滌清濾凈。
20211110_141213_039.jpeg (52.25 KB, 下載次數(shù):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1-10 14:22 上傳
20211110_141213_040.jpeg (61.88 KB, 下載次數(shù):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1-10 14:22 上傳
對稱于兩側的空間利用大面積落地玻璃窗直接擁抱庭院美景與光線,更顯明朗曉暢。
20211110_141213_041.jpeg (49.8 KB, 下載次數(shù):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1-10 14:22 上傳
20211110_141213_042.jpeg (105.25 KB, 下載次數(shù):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1-10 14:22 上傳
20211110_141213_043.jpeg (132.62 KB, 下載次數(shù):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1-10 14:22 上傳
淺色木飾面與原色編織藤及竹篾編織移門的使用,在更為輕快的色彩節(jié)奏中,引入一絲當代的東方氣質(zhì)和半縷自然的江南氣息,讓這空間的每一寸吐納中都飽含自然的呼吸。
而靜立在這里的家具也以簡練的線條勾勒而出,橫平豎直之間既有與空間線條的呼應,也蘊含著書法般的抽象之美。
20211110_141213_044.jpeg (49.27 KB, 下載次數(shù):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1-10 14:22 上傳
20211110_141213_045.jpeg (50.37 KB, 下載次數(shù):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1-10 14:22 上傳
20211110_141213_046.jpeg (53.31 KB, 下載次數(shù):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1-10 14:22 上傳
20211110_141213_047.jpeg (72.33 KB, 下載次數(shù):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1-10 14:22 上傳
20211110_141213_048.jpeg (82.02 KB, 下載次數(shù):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1-10 14:22 上傳
20211110_141213_049.jpeg (127 KB, 下載次數(shù):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1-10 14:22 上傳
而整座美學館空間的重點非藝術性莫屬。
特邀藝術家沈烈毅教授的藝術作品串聯(lián)起每個空間的精神線索,也點亮了自然與詩韻主題。
不論是在大理石上泛起漣漪的《雨》系列,還是如月光在湖面移行的《行月》,抑或是表現(xiàn)湖光山色、碧水連天的《跨虹》、《憑闌》與象征傳統(tǒng)跟現(xiàn)代碰撞融合的《鐵殼船》......每件作品都于藝術的巧思中可見大化自然的追求。
20211110_141213_050.jpeg (143.96 KB, 下載次數(shù):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1-10 14:22 上傳
20211110_141213_051.jpeg (69.83 KB, 下載次數(shù):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1-10 14:22 上傳
同時,這些帶著幽古之思的藝術作品還以深層的思考和簡潔的表達連接起當代的審美省思。
當石與水、月與風協(xié)奏共鳴,藝術品本身的堅實質(zhì)感亦展現(xiàn)出動靜皆宜的效果,令身在其中之人不知不覺就浸入了自然。
20211110_141213_053.jpeg (67.08 KB, 下載次數(shù):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1-10 14:22 上傳
在這樣一個被自然與藝術包裹的空間中,時間仿佛停止,但時間感卻四處充盈。
仿佛擺脫了一切形而下的束縛,觸摸到自由——在這里,天地明潤、湖山清靜,古之名流,今之雅士,仿佛都能共享明月清風之無盡藏。
20211110_141213_054.jpeg (38.24 KB, 下載次數(shù):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11-10 14:22 上傳
硬裝設計|春山秋水設計
軟裝設計|春山秋水美學
主創(chuàng)設計|韋金晶、韋耀程、張慧超
地產(chǎn)甲方|元壟 · 新希望 · 萬科
|